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成立
2022年7月25日,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线上举行。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梁本凡,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所刘立峰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祁进玉教授、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专职副院长杜发春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王谋研究员、中咨资本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旭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蒋尉研究员等27人参加会议,一同见证了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的成立。杜发春研究员主持专委会成立大会。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梁本凡研究员代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对专委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介绍了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背景,总结了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过去做出的贡献,对专委会的未来发展充满期望并对今后的工作重点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立足国家和民族的人文发展需求,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二是将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三是要深入研究民族地区的发展实际,量体裁衣地提出合适合理科学的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治理策略或建议;四是找准工作定位,树立精准服务民族地区人民的理念。
专委会筹备组组长蒋尉研究员向大会作筹备工作情况汇报,对专委会的成立背景作了介绍,以及对大家为专委会的成立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蒋尉提出专委会在今后研究中不仅需要对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有更深刻的认识,更需要分析民族地区在绿色低碳、碳中和等方面的潜力和比较优势,以及在全国一盘棋中的角色地位,探索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而且要关注以下问题:一是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与全球治理的关系。民族地区很多处于国家的边境线上,在我国与周边国家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中起着枢纽的作用,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要关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要与周边外交结合在一起。二是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三是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即便都是属于民族地区,但是各地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水平也依然存在显著差异。专委会要在全国一盘棋的框架下,探索如何创造政策条件在推动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促进民族团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使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铸牢意识相赋能。
在会前充分讨论和酝酿的基础上,主持人向大会宣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选举办法》,以线上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接着宣读了此次选举的总监票人、监票人和计票员名单,并以线上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
会议通过线上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第一届专委会领导班子:蒋尉当选为专委会主任,祁进玉、杜发春、王谋、张旭辉当选为专委会副主任,杜发春兼专委会秘书长。
最后,当选的专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做了表态发言,认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对于构建我国气候屏障、生态屏障、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领导下,专委会锁定民族地区的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实现“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等重要领域,树立精准服务理念,努力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民族地区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让专委会的学术成果更多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做出切实的贡献。
供稿人:马文玲、潘娇、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