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融合发展 高质量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
公园城市蕴涵并彰显新发展理念,并非只是简单的休闲娇美的城市形态的表征。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是要考虑生态价值,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在生态文明新时代,公园城市建设是发展源泉,它修正工业文明所固化的发展格局,形成融合发展的内源新动能。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应创新公园城市建设实践,坚持城市高质量发展,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成为新发展理念的坚定践行之地和公园城市的先行示范之地。
公园城市示范区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源动能
公园城市的字面解读,最简单直观的,意指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公园,城在园中,园融于城,园城一体。因而公园城市必须符合休闲园林的空间格局,绿道密布,绿荫浓厚,绿茵盎然,绿趣横生,绿色满园,鸟语花香,四季斑斓,服务便捷,休憩怡悦,流连忘返,胜似桃花源的美丽画卷,让人动容,令人向往。
然而,人们对公园城市的追捧,看似注重外在的形态,实则是对工业文明范式下城市空间形态的否定,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批判和反思。在农耕文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城市规模小,多与自然融为一体。进入工业社会,不断改进的技术和日益强大的资本力量,不仅使得城市规模大幅膨胀,与自然的距离渐行渐远。更为突出的特征,是资本的逐利本性,放大城市的功能收益而使城市空间极化发展,获取城市发展的规模效益。城市建设不是人性化的就近便捷,而是功能分区职能强化:必然有一个闹市区或中央商务区,人口密集、摩肩擦踵,尽显繁华;同时有一个或几个工业园区,集中连片,在城市边缘或远离闹市区,规模化大生产;还有独立于中央商务区和工业园区的高密度封闭化的住宅区,一些城市的“睡城”人口规模动辄数以万计,有的甚至超过50万,区域内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4万人;住宅区、商务区、工业区之间,以大容量城市公共交通进行人员链接或传输。工业文明时代,城市发展理性上追求效率优先,问题的解决方案是技术加资本。导致的结果是,空气污染、水源短缺、交通拥堵、垃圾围城;为缓解具有自然属性的人被隔离于自然的焦虑,城市空间内也零星建设公园和绿地,但只是杯水车薪,人性难以舒展。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难题重重,对工业文明范式的城市形态,无疑是振聋发聩的警钟!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发展是为了人,为了人类未来。工业文明时代,城市建设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是,人的自身发展受到制约,人的生存质量反而下降,人的生活品位变得索然。于是,城市发展的改进版百花齐放,卫生城市、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低碳城市、海绵城市……不一而足。尽管这些努力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某些问题,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工业文明范式下城市发展的痼疾,城市发展不仅弊端凸显,而且发展的动能缺失,难以为继。也正是因为这样,生态优先的公园城市,发展理念上遵循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范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基于自然,寻求解决方案,融入生态价值,强化融合发展,激活并放大内生发展动能。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城市发展,亟需范式转型动能转换。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实践,探索积累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经验,为破解城市问题提供了高质量发展的成功范例。
融合发展是公园城市示范区繁荣的内源动力
在工业文明范式的城市发展动能日渐式微甚至为负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经济体量巨大人口数量众多的城市,需要发展的新动能,这就是建设公园城市。通过调整现有不合理的城市形态并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使之成为源源不断的内生的、可持续的、具有活力的新动能,支撑公园城市的发展和运行,实现城市的绿色或生态繁荣。这些新动能的源泉,就是公园城市内在的融合发展。
首先是产城融合。城市发展不能空心化,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公园城市的产城融合,着力点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现有的产业园区进行城市更新改造,使工业园区的功能多元化,从而具有城市生机和活力。二是在公园城市空间内均衡植入新产业,避免公园城市空间有绿无业而导致的城市土地生产功能缺失。三是对现有城市功能区的产业生态化改造和提升,例如太阳能风能利用、生物能源和城市废弃物再生的循环经济产业,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生态品质,也增进了城市的产业功能。
第二是职住融合。工业文明下的城市大容量交通,可以从技术上解决职住分离问题,但是,潮汐交通的人性困境、时间成本、污染排放,以及高密度人群远距离传播疾病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的风险,表明职住一体的“大院经济”或“前店后厂”的职住混合模式,比工业文明的技术方案更为有效。例如,步行就可上班而无须交通,相对于任何技术标准的低碳交通,显然更优,绝对零碳。对于新的城市建设,职住一体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必须是公园城市的标配;对于现有的工业文明城市功能分区的格局,在居住小区没有制造业拓展的空间,但是,服务业和小区周边,增加第三产业而促进职住一体,改进的潜力巨大。
第三是产业融合。工业文明下的城市,三次产业发展不完整。一些城市“消灭”了农牧业,肉禽蛋奶蔬菜,多在数百公里之外,显然不是生态的。农牧业延伸到二三产业,城市服务业也可倒逼一二产业,形成城市旅游服务的全产业链。原产地特色产业、优势制造业,产业链延伸融合,不仅是生态的,也是具有效率的。
第四是人与自然的融合。工业文明时代的城市,发展规模经济,突出效率。即使是绿色,也是集中连片。试想,自然属性的人,融入自然,需要就近便捷。宽阔的马路、大片的绿地,远离居住区,就是青壮年也要下决心安排时间才能去享用绿色,老弱病幼只能望绿兴叹!之所以是公园城市,绿地就要在小区内、小区边,就要在厂区内、厂区边。自然也是城市安全韧性所在。雨水积蓄于绿地而减灾,绿荫丛中消却烈日炎炎。
第五是城乡融合。不论城还是乡,都是人群居住生活工作场地。乡是城的延伸,城是乡的聚集。发达国家城乡互通无差异,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19年已逾1万美元,可望在“十四五”期间进入高收入国家的最低门槛,城乡鸿沟也将加速消除。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均等化发展,城乡一体,城乡融通,消除城乡壁垒,不仅是公园城市发展的新空间,更是居民生活品质的逾越和攀升。
可见,生态文明时代的公园城市,不只是空间形态而已,而是有着发展的内涵,蕴藏和展示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动能。
创新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坚持生态优先是发展导向,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域均衡发展,才能体现生态价值,形成广谱增长极,建成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地处阿尔卑斯山麓的内陆小国瑞士,人口820万,面积4.13万平方公里,从某种意义上说,算得上一个公园国家,走的是生态优先融合发展的路子,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没有工业社会的巨无霸大规模制造产业,发展是高质量的。瑞士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首先,坚持多极共生,均衡发展。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需要改变工业文明时代城市发展的观念,破除城市无序膨胀和极化发展的模式。瑞士4万多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没有特大城市,最大的城市苏黎世,人口规模38万,首都伯尔尼,人口只有13.8万;世界经济论坛举办地达沃斯,也只是一个1.3万人口的小镇。成都1.4万多平方公里面积、1600多万常住人口,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建设公园城市,从自然历史因素和经济发展竞争力等因素来看,成都是一个发展极。成都市域内的城市空间,应通过公园城市建设,发展新的增长极,多极共生,均衡增长。
其次,坚持生态优先,扁平多样。成都的优势在于生态,成都的潜力也在于生态。人与自然的融合,都江堰顺应自然的杰作,也是成都公园城市的一个靓丽标签。彰显生态价值,是成都公园城市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机遇,产业多样化、生态多元化、扁平化发展,成都公园城市的示范意义,也将不断彰显。
第三,坚持品质导向,厚植发展土壤。城乡融合,成都具有优势,有良好的基础。融合发展,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要求,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内生动力,发展融合的程度有多好,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就能够有多高。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公园城市专业委员会主任)
深刻领会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使命的重大意义
2020年,中央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历史使命。这是党中央对成都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的充分肯定,是充分发挥成都独特生态本底、鲜明生活特质、西部地区极核、国际门户枢纽作用,为新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探路,为西部大开发构筑增长极,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培育动力源的重大部署,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战略考量。
示范区建设承载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有利于系统解决“大城市病”难题。
示范区建设根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
示范区建设回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塑造“天府之国”高品质宜居生活地的持久竞争优势。
示范区建设诠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利于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