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论坛(2021)“中国共产党百年城市经济发展思想、理论与实践总结”在京举行
12月29日,中国城市论坛“中国共产党百年城市经济发展思想、理论与实践总结”在京举行。论坛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主办、国家社科基金社团活动项目资助,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梳理研究党的百年城市发展思想、理论与实践,深入探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城市未来发展之路,为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参考借鉴。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等机构广大专家、学者的踊跃参与。
论坛上半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潘家华研究员主持。潘家华认为,中国的城市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也有很多理论创新和制度安排,亟待加以总结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欧亚国际科学院院士杨开忠研究员,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原所长、欧亚国际科学院院士毛其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魏后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叶裕民教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研究员分别做主旨发言。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城市经济发展思想、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与会者探讨了城镇化、城市人居环境、城乡差距、市民化、都市圈等多个重大命题的百年演进历程,展望了中国城市和城镇化发展的前景。
杨开忠研究员做了题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城市之路》的报告,从新空间经济学理论视角透视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下的中国城市化道路。杨开忠认为,百年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各个阶段也有不同侧重,但总体遵循从政治的城市化到经济的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根据劳动力供给富足程度和空间自由度水平,过去百年中国城市化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劳动力无限供给和空间低自由度的革命城市化阶段、劳动力无限供给和空间低自由度下计划经济城镇化、劳动力无限供给和空间中等偏下自由度下的转轨经济城市化阶段、劳动力中低度短缺和空间中等偏上自由度下的新型城镇化1.0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采取的城市发展战略存在差异。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城市化,关键是让国家城市体系具有强大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基本特征是城市生活品质大幅提高、城市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化转入分散化阶段、城市化周期走进稳定阶段。
毛其智教授做了题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报告,从建筑学角度探讨了百年来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历程。报告系统回顾了中国人居环境建设实践和学科建设的成就,指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毛其智认为,尽管中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人口、就业、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城镇景观等各方面的严峻挑战,这些问题的破解有赖于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为此,必须激发城乡居民积极主动的创造精神,不断增强社区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维护能力,全面提升住区居住者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人文在内的广泛意义上的健康水平。
魏后凯研究员做了题为《中国城乡差距的百年变迁及展望》的报告。魏后凯指出,从一般趋势来看,城乡差距变迁大致呈现倒U型曲线,但同时这一过程也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力量、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城乡差距在不同时期有所波动。从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18个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促使中国城乡差距在趋于稳定后又逐步缩小。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仍处高位、农民增收难度日益加大,要实现2035年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的目标仍是任重而道远。
叶裕民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市民化的历史使命、关键障碍和发展路径》的报告。叶裕民强调,市民化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市民化是城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党中央与时俱进推进城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重大意义。市民化构成了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为扩大内需实施内循环提供了起点,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提。当前,市民化研究的学术误区表现为强调户籍制度改革,追求两率一致,以积分制为抓手推进城镇化。市民化的难点在于为新市民提供可负担的健康住房,这是推进市民化的第一条件。排斥性的城中村更新加剧了新市民居住难题,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和集租房也难以完全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叶裕民提出,解决新市民住房难题的最有效路径是将社会隐形市场显性化,改革城中村更新过程中居民出租住房的设计范式,为新市民可负担住房提供基础。
高国力研究员做了题为《都市圈发展重大问题探析》的报告。高国力指出,自“十四五”起我国进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加快推进时期,但都市圈范围的划定标准、发展驱动机制、协同创新模式、类型划分等重大理论问题尚未厘清,要推进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对上述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论坛下半场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单菁菁主持。
社科文献出版社王利民社长首先介绍了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主编、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出品的《新中国城市发展》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情况。《新中国城市发展》系列丛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城市经济发展思想、理论与实践总结”的重要内容,拟分为国家卷、地方卷和专题卷,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城市发展、特别是新中国城市发展思想、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总结。目前,《新中国城市发展》系列丛书的地方卷已出版发布了4部:《新中国城市发展(湖北卷)》《新中国城市发展(江西卷)》《新中国城市发展(安徽卷)》《新中国城市发展(云南卷)》,《新中国城市发展(天津卷)》也即将付梓;《新中国城市发展》系列丛书的专题卷已出版发布了2部:《新中国园林70年》《特色小镇:城市产业社区的未来图景》;其他国家卷、地方卷和专题卷的研究著作也均在推进过程中。这些成果围绕新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城市经济发展思想、理论与实践,梳理成就、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旨在为未来高起点、高质量推进城市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引。
论坛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秦尊文、天津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王立国研究员、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淮论坛》副主编张亨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徐丽华分别代表《新中国城市发展》地方卷的研究团队介绍了湖北、天津、安徽、云南的城市化进程、空间布局及演变、省域副中心建设、城市生态化建设、城市群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内容,探讨了省域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昆明理工大学副教授刘云凤代表《新中国城市发展》专题卷的研究团队介绍了新中国的园林发展,以丰富的文字、图片及影像材料,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园林行业的理论发展、政策法规、产业链条及未来趋势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强调园林在未来生态城市和美丽中国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次论坛还召开了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的青年学者论坛。青年论坛以“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空间经济与空间规划:理论前沿与实践”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青年学者及《管理学刊》《城乡规划》《城市与环境研究》等期刊的积极参与,与会者重点探讨了生态文明范式下国土空间规划转型、空间经济学基础理论、空间经济学量化分析、城市经济学政策实践等领域的前沿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张永生研究员十分关心青年学者发展,他对各学术报告进行了深入点评,指出了生态文明理念下空间经济与空间治理的创新方向和发展前景。目前,中国城市经济学会青年学者论坛已连续举办多届,旨在为城市经济学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搭建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中国城市经济学“三大体系”建设贡献青年学者力量。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在民政部注册登记的国家一级学会和全国性、开放性学术平台。自1986年成立以来,学会凭借智力资源优势和多领域、综合性的研究特色,组织开展了城市经济及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前瞻性研究,总结城市经济发展经验,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开展广泛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为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城市论坛”是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主导的系列化品牌论坛,自2018年至今已连续举办四次,已成为中国城市研究领域的重要对话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