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顾问
田雪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顾问田雪原,1938.8生于辽宁省本溪市,1964.8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曾在教育部等国家机关工作,1979.4~1982.5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1982.5~1983.6美国东西方中心客座研究员,1984.4~1998.12任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中心)所长(主任)、研究员。现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全国社科规划人口学科组长。曾任第四、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三、四、五、六届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常务副会长,现为顾问;第二、三届中国老年学学会副会长,现为顾问;第三、四届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现为顾问;第一~第六届国家人口计生委人口专家委员,国际人口科学联盟(IUSSP)成员等。
主要从事人口学、人口经济学、老年学研究,发表专著30余部(含主编),主持国家重大、重点项目6项,与联合国人口基金、美、日等合作项目5项,在国内和美、日、荷、比、澳等国作学术演讲多次,受到普遍好评和重视。主要学术贡献:为马寅初新人口论翻案,引领人口理论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提出并阐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调整结构相结合的中国人口发展战略,为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主持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提出并阐发集社养、家养、自养于一体,“三养”结合、互相补充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出和论证了孩子社会附加成本—效益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进行试点和理论创新;提出并构建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战略重点和实施路径;亲历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发新中国人口政策60年来龙去脉,未来人口生育政策选择等。1984年授予首批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1991年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IBC)授予“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并在《成功的人》中作了业绩介绍,1995年美国传记协会(ABI)载入“世界五千名人录”并作了业迹介绍,1996年获中华人口奖(人口最高奖),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0年获国家图书奖,2009年《中国人口政策60年》列入《辉煌历程——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书系》,2011年《人口大国的希望》列入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科研成果中还有10多项获部委级特别荣誉奖、一等奖。
主 要 学 术 成 果
专著:
1.《新时期人口论》(独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2.《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宋健、田雪原等著),人民出版社,1982年
3.《中国老年人口》(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4.《中国老年人口经济》(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5.《中国老年人口社会》(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6.《人口与社区综合发展研究》(主编),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
7.《中国沿海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
8.《中国家庭经济与生育研究》(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
9.《大国之难——当代中国的人口问题》(独著),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第一版,1999第二版
10.《市场经济与人口控制》(合著,第一作者),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
11.《人口城市化之路》(第一主编),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年
12.《中国各省区少数民族人口》(主编),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年
13.《中国民族人口》(一)(二)(三)(四)(主编),中国人口出版社,2002-2006年
14.《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第二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15.《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
1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发展》(第一主编),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
17.《人口文化通论》(主编),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
18.《人口学》(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19.《中国人口》(合著,第一作者)(中、英、法、俄、日、西、阿、希8种文字同时出版),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
20.《嵊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报告》(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21.《老龄化:从“人口盈利”到“人口亏损”》(田雪原、王金营、周广庆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2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报告》(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23.《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田雪原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24.《中国人口政策60年》(独著)(列入《辉煌历程—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书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25.《田雪原原文集》(一)(二)(三)(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26.《人口大国的希望—中国人口转变的理论与实践》(独著)(列入首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27.ΠРΟбЛеМЬΙ НaРΟдΟнаселеΗΝя ΚНР(俄)(作者之一),1989
28.Household Economy and Fertility Studies (Editor in Chief), China Machine Press, 1994
29.《大国の难—21世纪中国は人口问题克服できるか》(日),新曜社,2000
30. China,s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tian xueyuan and others),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2004
31. POBLACIóN Y DESARROLLO DE CHINA(tian xueyuan and others),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2004
论文、报告:
1.《调整是目前国民经济全局的关键》,《光明日报》1979.7.7
2.《为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翻案》,《光明日报》1979.8.5
3.《控制人口是一项战略任务》,《北京大学学报》1979.5
4.《对“人手论”的几点看法》,《人民日报》1980.2.1
5.《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人民日报》1980.3.18
6.《为社会主义的“托拉斯”恢复名誉》,《光明日报》1980.3.22
7.《少数民族人口要不要控制?》,《人口与经济》1981.1
8.《三十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中国科技史料》1981.9
9.《人口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若干问题》书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0.《从十亿人口出发建立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战备思想》,《中国人口科学论集》,1981.10.
11.《利用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促进现代化建设》,《人民日报》1983.6.15
12.《我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伟大转变》,《人口学刊》1984.6
13.《论人口年龄构成变动和人口规划方案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1984.2
14.《经济生产年龄人口变动和就业战略重点的转移》,《经济研究》1984.11
15.《二○○○年中国的人口和就业》,《经济日报》1985.11.4
16.《关于人口发展战略问题》,《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85.3
17.《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转变》,《人口学刊》1986.3
18.《我国的人口问题》,刘国光主编《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若干理论问题》书内,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
19.《中国城市人口概观》,《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年鉴》1986年
20.《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和宏观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学》创刊号,1987年
21.《改革和开放给人口城市化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人口科学》1988.3
22.《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人口观》,《经济研究》1988.8
22.《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报告》,《中国人口科学》专刊(1),1988年
23.《中国老年人口宏观》,《中国人口科学》1988.5
24.《中国城市人口划分标准研究》,《人口与经济》1989.1
25.《孩子成本——效益理论和人口控制》,《中国人口科学》1989.3
26.《人口和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研究》1989.12
27.《人口控制的经济利益原则和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人口动态》1989.3
28.《社养、家养、自养“三大支柱”互相补充》,《中华老年报》1989.3.22
29.《中日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就业比较研究》,《日本问题》1989.4
30.《第三世界国家:谋求人口和经济协调的发展战略》,《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战略》书内,人民出版社,1990年
31.《三次人口浪潮的冲击和相应的宏观决策选择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0.1
32.《80年代中国人口回顾与展望》,《中国人口年鉴》,1990年
33.《人口:冲击与抉择》,《发展与抉择》书内,1991年
34.《发展经济,促进转变,寻求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国人口科学》1991.1
35.《90年代的中国人口问题》,《90年代中国经济与改革探索》书内,1991年
36.《削减生育波峰,谋求良性循环》,《人民日报》1991.7.24
37.《驾驶90年代人口变动趋势》,《人民日报》1992.7.17
38.《让中国走下人口生育颠峰》,《经济参考报》1992.7.12
39.《“中观”人口控制与社区综合发展》,《中国人口科学》1993.1
40.《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老龄问题和老年科学研究》,《老年学杂志》1993.4
41.《论“传宗接代”生育观及姓氏改革》,《人口家庭》1993.2
42.《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口控制》,《中国社会科学》1993.6
43.《生育转变与市场经济》,《海峡两岸人口现象分析》文集,1994年
4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口问题和人口科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4.1
45.《流动人口激增的理论思考及其政策选择》,《人民日报》1995.1.26
46.《论人口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科学》1995.1
47.《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的重大改革》,《中国改革报》1995.6.23
48.《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1996.4.11
49.《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科学》1996.1
50.《中国沿海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总论》,《中国沿海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书内,人民出版社,1996年
51.《关于人口文化》,《人口文化论》书内,1996年
52.《20世纪人口科学发展一瞥》,《人口与经济》1996.5
53.《迈向2020年的中国人口》,《迈向2020年的中国》书内,1997年
54.《迈向21世纪的中国人口城市化》,“中印城市化与挑战双边研讨会”论文,1997年
55.《孩子社会附加成本——效益理论》,《市场经济与人口控制》书内,1997年
56.《人口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东岳论丛》1997.5
57.《人口研究动态》,《经济学动态》1997.6
58.《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与决策选择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8.1
59.《人口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参阅》1998.17
60.《谋求21世纪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999年在日本“人口、资源、环境国际研讨会”上的演讲
61.《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理论体系》,《中国人口科学》1999.1
62.《老龄化的三大社会“冲击波”》,《人口与计划生育》1999.1
63.《驾驶老龄化新变动,延长老年人健康期》,提交全国老年科学讨论会论文,1999年
64.《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与体系》,《山东商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
65.《应高度重视潜在的“性别危机”》,中国社科院《信息专报》2001.4.13
66.《西部开发重在人力资本积聚》,《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5
67.《入市对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影响》,中国社科院《院报》2001.12.13
68.《自主自立与老年健康》,《老龄问题观察》2002.1
70.《中国民族人口》绪论,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
71.《解放思想,应对转变,谋求人口科学新发展》,2002.1
72.《中国人口科学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人口研究》2002.4
73.《人口健康:可持续发展关注的新领域》,《可持续发展研究》2003.1
74.《人口问题的全面解决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03.15
75.《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立场》,《市长参考》2003.2
76.《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养老保障改革思路》,人大复印《社会保障制度》2003.4
77.《加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老龄问题研究》,中国社科院《院报》,2003.4.17
78.《人口革命论》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79.《全国生育文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序,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年
80.《走现代文明发展之路》,《人民日报》2004.5.18
81.《发展观的转变与人口发展战略》,《学习论坛》2004.6
82.《人口文化研究》,《人口文化通论》书内,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
83.《中国人口态势:面对行将来临的五大高峰——基于“五普”的数据分析和预测》,“五普”国际研讨会论文,2004年
84.《中国人口发展战略方案选择和生育政策建议》,全国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第21期,2004.11
85.《“未富先老”:机遇与挑战》,《人民日报》2004.11.16
86.《人口素质与人口投资》,《瞭望》新闻周刊2005.2
87.《警惕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拉美陷阱”》,《宏观经济研究》2006.2
88.《少子高龄化影响21世纪中国发展一瞥》,中日少子高龄化研讨会论文,2006.8
89.《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几个问题》,《人民日报》2006.12.26
90.《和谐:审视21世纪老龄化的基本立场》,《 光明日报 》,2007.3.20
91.《21世纪中国发展:关注来自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学习论坛》,2006.11
92.《重提新形势下的“大众立场”》,《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1
93.《老龄化影响21世纪中国发展一瞥》,《群言》杂志,2006.12
94.《生活品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学与思》杂志,2007.4.19
95.《老龄化:中国21世纪面临的新挑战》,《构建和谐社会:关注老龄化影响》书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96.《站在人民大众立场播撒学者正义良知》,《社会科学战线》,2007.6
97.《“人口盈利”与“人口亏损”》,《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4
98.《从群众利益出发,认识解决当今人口问题》,《理论动态》,2007.11
99.《人口素质: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中国教育报》,2008.3.1
100.《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价值观》,《全国老年健康管理高层论坛》书内,2008.4
101.《中国人口城市化三次历史性的重大转折》,《学部委员与荣誉学部委员文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书内,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
102.《新中国人口政策60年一瞥》,《36位著名学者纵论新中国发展60年》书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103.《中国人口政策回顾与展望》,《人民日报》2009.12.4
104.《“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政策的由来与展望》,《百年潮》2010.10;《新华文摘》2010.11
105.《“未富先老”视角的人口老龄化》,《南方人口》2010.2
106.《21世纪中国少子高龄化趋势与人口发展战略》,《东亚少子高龄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书内,(日)新评论株式会社,2010年
107.《“中等收入陷阱”的人口城市化视角》,《人民日报》2011.5.5
108.《超前城市化是“中等收入陷阱”的铺路石》,《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5.26
109.《通货膨胀、劳动力市场与工资率走势》,《财贸经济》2011.7
110.《论秦岭经济圈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5
英文论文:
1.A survey of Population Growth Since 1949,China’s Population Problems and Prospects,New World Press,1981.
2.Changes in the Age Composition of the Population and Policy Option for Population Planning, Social Scinces in China,3,September 1984.
3.Reform and Open Policy:A Vigour Urbanization in China, Presen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1987.
4.China,s Elderly Surveyed,《北京周报》1988.14-20.
5.A Study of Standard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in China,Population Research,1989.2.
6.A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the Employment of Elderly in China and Japan,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ging: Policy Issues and Future Chslinges,Beijing, China,1989.
7.Research on Change in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and Macro-Economic Development Issues,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1989.
8.Costs of Children-Benefit Theory and Population Control,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Volume,Number 4,1989.
9.Reform and More Flexible Policies Promote Urbanization,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Volume1,Number 3,1989.
10.A Macro-View of China’s Elderly Popul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Volume1,Number2,1989.
11.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to Promote Population Science,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Volume1,Number4,1989.
12.The Third Population Boom and Corresponding Macro-Policies,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Volume1,Number2,1990.
13.The Virtuous Cycle of The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for International Semner 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1991, Xian,China.
14.Develop the Economy, Initiate Changes and Promote the Cycle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Volume1,Number1,1992.
15.Technological Advanc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st of Children,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Volume1,Number1,1993.
16.“Intermediary” population Control and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Development,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Volume1,Number2, 1993.
17.Report on the Sample Survey on Household Economy and Municipalities in China,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ousehold Economy and Firtility in China,Oct25-30m1993,Beijing,China.
18. China’s Population Polices and Population Studies,Soci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Forum, China Financial &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01.
获奖、荣誉:
1.首届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4)
2.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一等奖(报告《2000年的中国》获奖人之一,1988)
3.第二届中华人口奖(人口最高奖,1996)
4.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论文“论人口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96)
5.第五届国家图书奖(《马寅初全集》主编,2001)
6.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民族人口》(一)主编,2003)
7.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ABI)授予“国际知识分子名人”(1991)
8.美国传记协会(ABI)选入《世界五千名人录》(1995)
9.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
10.《中国老年人口(人口、经济、社会)》(主编),获首届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奖(单一奖项,1993)
12.《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主持),获首届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奖(单一奖项,1993)
13.“为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翻案”(论文,独著),获首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特别荣誉奖(1994)
14.“发展经济,促进转变,谋求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论文,独著),获首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
15.《中国老年人口》(专著,主编),获首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
16.《“中观”人口控制与社区综合发展》(论文,独著),获第二届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奖(单一奖项,1996)
17.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独著),获第二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
18.《中国家庭经济与生育研究》(专著,主编),获第二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
19.“先进地区计划生育上新水平、新台阶的两种思路选择”(研究报告,独著),评为1998年度中国社科院优秀对策研究成果(1999)
20.“人口控制牵动全局发展”(研究报告,合著第一作者),获第七届中国人口新闻奖报刊类作品一等奖(2001)
21.“应高度重视潜在的性别危机”(研究报告,独著),中国社科院2001年优秀信息一等奖(2002)
22.“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宏观与决策选择”(论文,独著),获全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
23.《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专著,第二作者),获全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
24.《中国人口政策60年》(专著,独著),入选《辉煌历程—新中国成立60年重点书系》(2009)
25.《人口大国的希望—中国人口转变的理论与实践》(专著/论文,独著),入选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1)
学 术 自 传
笔者来到人间作为被称为“煤铁之城”一员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日本鬼子的大刀,刀光剑影伴随着“八咯呀路”的吼声,在中国劳工面前回荡。当时不知道还有一个诺大的中国存在,只知道山海关外的东北伪满洲国。为什么日本人和中国人不一样?干的活不一样,日本人拿着战刀指挥、监督,中国人干最脏最累的苦力;吃的不一样,日本人吃的是大米白面,中国人吃的是橡子面窝窝头;地位不一样,日本人说一不二,中国人却只能听吆喝。后来“八一五”光复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结束了中国人做牛做马的日子;可是中国人为什么会成为亡国奴的呢?这是我幼小心灵中解不开的谜。上小学时,当教师的哥哥送给我一本方志敏烈士遗著《可爱的中国》——我把它称之为打开我心灵天窗的第一本启蒙读物。当读到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祖国母亲的身体、吸吮母亲的乳汁时,再也抑制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心头充满悲愤,作为祖国母亲的儿子,立下平生要为国家富强献身之志。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前夕,抱着这样的志向走进北京大学殿堂,心中好不欢畅;然而入学后不久便赶上第二次批判马寅初校长的《新人口论》,却使我陷入迷茫。于是便躲在图书馆第五阅览室一隅,找来马老发表的“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等文章,同时也找来一大堆批判文章读了起来。越读越觉得马老先生关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论述讲得颇有道理,更为那种年近八十誓死捍卫真理、直至战死为止的彻底唯物主义精神所打动;相反,那些连篇累牍的批判文章却讲不出多少道理来,除了标签式的政治口号和扣大帽子之外,便是偷换前提一类的逻辑推演,其目的就是要将《新人口论》批臭,把马寅初一巴掌打下去。特别是康生亲临北大点名“属于哪个马家”之后,包括马老居住的燕南园在内的整个燕园,更是大字报铺天盖地,声讨之声不绝于耳,最后马老真的从北大校园、政坛和学坛上“蒸发”了。这着实使我困惑了一阵子,难道这桩公案就这样盖棺定论了不成?当时不清楚,正是这样的认识化为一种情结,埋下后来为马寅初《新人口论》翻案和走上人口科学研究的种子。
1964年从北大经济学系毕业后,先是参加两年“四清”,接着便是所谓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和干部下放劳动。除了和这一代人大同小异的经历外,作为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说史的学人说来,原来盼望祖国尽快强盛、人民尽快富裕起来的情结受到莫大的伤害。在“四清”同吃、同住、同劳动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新中国成立十五六年后,许多农民依然过着缺吃少穿清贫日子的情形;城市也好不到哪儿去,直至70年代每人每月只供应几两油、肉、蛋,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日用工业品都要凭票供应,在饥饿、温饱、小康、富裕和最富裕几个发展阶段中,处在由饥饿向温饱过渡阶段。由此不能不对当时的人民公社以及整个国家的计划经济产生疑问:为什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忧虑的是生产过程,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国家则被经济短缺所困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30年,我们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国家尽快富强起来的期望跌到了失望的边缘。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立,给我的感觉真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科学发展的春天来到了!于是即刻投身到理论战线的拨乱反正中去,开始了新的学术生涯。开头发表《调整是目前国民经济全局的关键》等几篇多年蓄积于胸的经济学方面的论文,但是最大的情结还是当年批判马寅初新人口论时投下的阴影,于是奋然拿起笔来撰写并发表“为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翻案”等几篇文章,从此同人口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经济学与人口学有着某种近亲血缘关系,但是毕竟属于不同学科,“隔行如隔山”的道理提示我:从经济学转到人口研究必须补上人口学这一课。机会来了,1982年5月美国东西方中心邀请我到那里作高级访问学者,我则利用这一年多的时间,比较系统地阅读了当今主要的人口学论著,并且结识了前往那里访问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A•柯尔、芝加哥大学的G•S•贝克尔和F•豪泽、布朗大学的S•哥德斯坦、伦敦大学的布拉斯、日本大学的黑田俊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考德维尔等名家,学习他们之所长,受益匪浅。1983年6月回国后,即转到人口研究中心,将主要研究方向锁定在人口学以及人口经济学、老年人口学领域,一发不可收拾地接续做了下来。
回顾30年来主要研究的方面和走过的路子,按照时间和逻辑顺序,大致的情况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研究的重点是经济、人口理论的拨乱反正。阐发调整是目前国民经济全局的关键、论按需生产等热点问题;力主为马寅初新人口论翻案,破除“人口不断迅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人口规律”教条,提出并论证了我国人口问题属人口压迫生产力,即人口和劳动力过剩性质,为控制人口增长提供理论支持。
1980年代中期和进入21世纪以后,分前后两个时期研究中国人口发展战略。前期主要研究狭义的人口发展战略,结合主持国家重点项目“2000年中国的人口和就业”(《2000年的中国》之一)等研究,提出并阐发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相结合,当前以数量控制为重点的人口发展战略;后期结合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主要研究广义人口发展战略,即在逐步实现以人口数量控制为重点向以人口质量提高、结构调整为重点过渡的同时,寻求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立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战略。综合狭义与广义人口发展战略,提出“三步走”人口发展战略总体思路:第一步,将高生育率降下来,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这一步已在1992年完成;第二步,2030年前后实现人口零增长,并稳步推进由人口数量控制为重点向人口质量提高、结构调整为重点的转移,统筹、协调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第三步,零增长以后人口数量将呈一定程度减少趋势,再依据届时人口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谋求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稳步实施。
1980年代后期,在狭义人口发展战略确立后,对实施这一战略可能产生的后果,特别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开展研究。结合主持“七五”国家重点、与联合国、美国合作项目“中国老年人口调查与老年社会保障改革研究”,进行覆盖全国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召开国际人口老龄化和老年社会保障科学讨论会,出版中、英文文集,撰写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报告,主编并出版中国老年人口、经济、社会三卷专著,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填补了相应方面的空白。这一研究支持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同时指出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提出应对老龄化冲击的决策选择。不过研究的重点在老年人口问题方面,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涉及较少。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步入21世纪后,承担并主持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研究”,全面分析了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老龄化最高“警戒线”和相应的政策选择等。
实施以人口数量控制为重点、兼顾人口素质提高和结构调整的人口发展战略,贯彻既定的人口生育政策,不仅需要研究和掌握宏观人口变动和发展的大势,包括出生率下降后可能带来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突出科学研究的未雨绸缪性质;而且需要研究战略实施的现实可行性,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微观和中观研究。为此,1990年代前期,将研究重点伸向微观家庭和中观社区领域。结合承担并主持“八五”国家重点、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并与美国合作项目“中国家庭经济与生育研究”,组织“中国1992年家庭经济与生育10省市抽样调查”,出版抽样调查资料、研究报告和学术专著。分析家庭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有效增大计划外生育子女成本、提高独生子女和计划内生育子女效益的决策选择。将这一实践提升到理论层面,提出并阐发了孩子社会附加成本—效益理论,给出明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突破传统将社会要素排斥在外,仅就家庭范畴阐释孩子成本—效益的局限。同时开展中外社区比较研究,结合中国社区特点,提出完善社区功能、发挥社区在国家宏观与家庭微观之间对接作用的政策建议,推出中观人口控制与社区综合发展研究成果。
1990年代中期以来,将人口变动与发展战略纳入可持续发展视野,研究重点转向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结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推出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和专著。提出并论证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总体框架结构: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一切发展都可归结为资源的物质变换;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为了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口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人类参与并且按照人的意志进行的资源的物质变换,才称得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和调节器,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只能依赖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推动。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人口发展战略的基本理论,为全方位的适度人口论——不仅人口数量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适应资源、环境的变化,而且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也要与之相适应,以促进现代化建设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进入21世纪以来,笔者在从事上述有关研究的同时,总想将过去多年的积累,特别是亲身经历参与人口决策的来龙去脉整理出来,并且运用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做出阐发,以澄清历史的本来面目。近一二年来,首先把直接参与中国人口政策制定的有关资料整理出来,做出符合学术规范的阐释,写成《中国人口政策60年》专著送到社科文献出版社,被列入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辉煌历程——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书系》出版。还准备将其他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分析,确认有值得出版价值后,再行研究撰著推出。
临近2008年岁末,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等发来邀请,为《中华名人格言》撰写几则“富含哲理、语言精炼、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格言。面对如此之高的要求,未免有些诚惶诚恐,只好从日常生活中体会较深并且身体力行的自我要束的警句中摘出几条发去。想不到在寄来的书中,还夹有一张被评为“优秀作品”的荣誉证书。优秀不优秀另当别论,也无所谓,有点儿实际的要束力倒是十分紧要的。“年龄可以老化,思想不能僵化,学问不可退化”是几条中的一条,反映出在我身上自然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相互博异的矛盾运动——淡化自然年龄,激活生理年龄,平和心理年龄,践行社会年龄的结果。除了良好的心态外,要想保持思想不僵化、学问不退化,自当铭记做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办法就是不断学习、勇于实践、开拓进取。
田雪原
二○一一年十月